两座山间形成的凹缺,或两座大厦、楼房靠得很近,致使中间形成一道狭窄空隙,远望去就象大山大厦被从天而降的利斧所破,一分为二似的这就是“天斩煞”。城市中房子与房子之间往往就是道路,所以道路冲击处也就会带来“天斩煞”。
风水学认为,如果住宅面对着“天斩煞”或路冲,不吉。凶煞原因是风口“恶风”带来对居住者不良的冲击。其凶煞大小则依天斩煞距离的远近而定,愈靠近愈凶。“天斩煞”主有血光之灾、车祸、动手术及恶疾等。
“天斩煞”是危言耸听,哄骗人们的东西吗?不,它有科学试验来证明。
科学上将两座高层建筑物之间形成的效果称为“狭管效应”。 实验证明,在管道内流动的气体或液体,通过截面细小处时压力减小而速度会加快。这种现象叫“文氏效应”。实际上,平时人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当站在两座距离很近的建筑物之间时,会觉得风变大变强了,这是因风都吹向了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形成了我们常说的“风口”。城市的高楼大厦,特别是“双塔”结构建筑之间狭窄的通道处也容易产生“文氏效应”。
来看看这一个科学实证。
2008年4月完工的巴林王国巴林世贸中心。塔楼设计成像一对风帆,优雅地迎接着从海面持续不断吹来的海风,超越时空,自成风范。更令人瞩目的,是在50层、高240米的办公塔楼之间安装了3台水平轴发电风车,使世贸中心成为世界上首先为自身持续提供可再生能源的摩天大楼。这3台发电风车每年约能提供1200兆瓦时(120万度)的电力,大约相当于300个家庭的用电量。
当地的海风其实并不十分强劲,然而,当风穿过两栋大厦的间隙时,其情状较一般空间的流动形式发生了改变:一、风的速度增加了两成;二、容易改变方向,增加了不稳定性。为了达到足够的风力,设计塔楼的英国阿特金斯公司还巧妙地借助空气动力学原理加以弥补。大楼的椭圆形截面使它们中间区域的空间陡然变窄,构造成一个负压区域,这样一变,检测结果表明:塔间的风速提高了约30%。而塔楼设计成风帆般的外形,起到导风板的作用,引导向陆地吹来的风通过两塔之间。这样的处理还使原本斜向的来风改变方向,沿着塔间的中线吹拂。风洞测试表明,从左右不大于45度吹来的风都会调整到几乎垂直于发电风车的走向。这不但提升了涡轮机的潜在发电能力,还将斜向风对风翼的压力控制在可接受极限内,尽量减少风翼的疲劳。
在垂直方向上,塔的造型也有空气动力学的考虑,随着塔楼向上逐渐变小,其导风板的作用也逐渐减少;而海面吹来的风却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两者的综合效果使3个涡轮机上受风的风速大致相等,尽量做到能量的平均分布,避免高处的涡轮机过早受损。实际效果上,如果把中间涡轮机的发电能力视为100%的话,上方和下方涡轮机的发电能力分别是109%和93%,做到了大致相等。
风力发电机在160米高空放置到两栋塔楼之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巴林世贸中心可谓是个创举,它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天斩煞”并不是风水学凭空捏造。
评论